十二五钢铁业加快产业链建设石墨电极|针状焦|负极材料
2010-11-24 15:02:27 鑫椤资讯
导读:为更好地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编制出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反映时代特点,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二五”规划,报经国务院批准,新浪财经与发改委共同开展主题为“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从11月16日起,新浪财经将陆续推出建言献策专家版,我们也期待普通网友积极建言献策,点击进入:建言献策。
李新创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
作者介绍:李新创,教授级高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先后参与和承担我国钢铁工业八五计划到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参与和承担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等重大行业政策制定工作,参与和承担国内众多钢铁企业的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应邀在国内外众多钢铁大会作主题发言,发表过50多篇钢铁发展方面的文章。
主要观点:“十二五”钢铁业应加快产业链建设,确保产业安全高效。上游资源保障程度低,给我国钢铁工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风险。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矿石价格的飞涨和下游需求的萎缩都给钢铁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积极建设钢铁行业的产业链,特别是要确保海外权益资源供应量达到进口量的50%以上。
以下为李新创文章原文。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复杂的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仍将是我国难得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在取得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这将进一步促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提高钢铁工业发展的质量和协调性、可持续性。
从我国进一步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看,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数量已不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和提高发展质量将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调关键时期。
从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市场无序竞争和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等诸多压力和挑战看,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联合重组、科技进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加快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钢铁产品的需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型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钢铁工业应优先加快品种质量、产业链、节能环保、联合重组和布局调整几个方面发展。
第一,加快技术进步,解决高端不足。对于我国钢铁产品市场来讲,“低端无序、高端不足”是目前的钢铁市场竞争特征。低端产品过多,造成无序盲目竞争;而高端产品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还要依靠进口解决。
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678亿吨,同比增长了13.5%。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仍然有1763万吨的钢材(4609,63.00,1.39%)进口,同比增长了14.59%,其中80%是板材。即使2010年我国钢产量达到6.3亿吨,我国仍需要进口1600万吨左右的高附加值产品。这说明我国钢铁工业在高端产品方面与国外企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够把进口产品顶替掉,则可以为国内钢铁企业挤出更大的高端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驱动发展后劲不足。先进生产技术、新工艺仍然主要依靠引进、模仿,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进口。国内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工艺创新、技术消化移植、产品研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影响钢铁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钢铁工业必须加快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产品研发、生产工序的改进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钢铁企业首先要围绕下游用户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其次在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能够长期稳定,持续不断地为下游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努力开发国内短缺的高端钢材品种,减少进口,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强度钢材、耐腐蚀钢材和节能高效钢材,满足建筑、机械、能源、化工、汽车、家电、船舶、交通、铁路、军工以及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用钢行业发展不断提高到新需要。
第二,加快产业链建设,确保产业安全高效。上游资源保障程度低,给我国钢铁工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风险。我国铁矿石资源不足,且禀赋较差,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有矿产权益的铁矿石进口量只占进口总量的10%左右。
另外,我国还需大量进口锰矿、铬矿、镍矿、废钢等资源。资源保障程度低,已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钢铁工业对下游产业链延伸进展缓慢,尚未与用户建立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钢铁企业还没有实现从钢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的转变。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钢铁工业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趋于减弱。
因此,对上游资源而言,我们要加快全球优化布局;对下游用户而言,我们要积极与用户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面对铁矿石近几年疯狂的涨价,给我国钢铁行业造成巨大损失,由于我国资源的客观条件,我国将不得不长期大量进口铁矿等冶金原材料。
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长期稳定的海外铁矿、焦煤、锰矿、铬矿等资源基地,形成多元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资源战略保障供应。同时要加快与进口资源相对应的海运保障体系,确保海运的及时畅通和高效的海运竞争力。
钢铁行业的产业链建设不仅是与上游矿山企业进行合作,也不仅是与下游用户建立联系,而是要与上游矿石企业和下游用户建立以利益为链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长期稳定、荣辱与共的市场共同体的产业链体系。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矿石价格的飞涨和下游需求的萎缩都给钢铁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积极建设钢铁行业的产业链,特别是要确保海外权益资源供应量达到进口量的50%以上。
第三,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是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能耗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左右,同时我国还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大量落后产能,行业整体余能余热利用水平低,环保配套设施不完善。随着钢产量增长,钢铁工业总能耗也在增加,能源约束更加突出。
钢铁工业环保指标整体上仍比较落后,重点大中型企业平均吨钢SO2、烟粉尘排放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仍有差距。另外,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结构中铁钢比偏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短期内较难改善,钢铁工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特别是我国钢铁行业低碳技术路线研发刚起步,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能力不强。
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环保、低碳的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旨。气候问题已不仅仅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地球变暖问题,而且已上升到争夺国家发展权问题的层面。我国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钢铁工业主要采用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CO2排放量较大。我国发展短流程所需的废钢资源短缺,制约了CO2减排水平,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CO2减排巨大压力。
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钢铁行业必须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工作。首先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和进程,同时钢铁企业应通过工艺技术革新、创新优化企业管理措施等多种手段,多方面结合,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有时能为企业增加效益,有时则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要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进高效钢材使用,降低钢材消耗,以缓解钢铁生产在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发挥消纳社会废弃物功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钢铁工业生产体系。力争在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在吨钢综合能耗、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冶金渣综合利用率、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吨钢化学需氧量、吨钢SO2排放量、钢铁工业增加值CO2排放等方面都有较大进步,为实现2020年国家减排目标打下基础。
第四,加快联合重组,促进有序发展。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低,不仅影响了钢铁产业的规模效应,也导致我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2009年国内排名前4位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仅占总产量24.4%,与世界主要产钢国家超过60%的比例差距较大,难以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导致在资源保障程度、市场竞争秩序、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降耗减排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缺乏行业约束力和自律能力,不利于钢铁工业健康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为此,钢铁工业应进一步实施大型优势企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继续推动本地区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培育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力争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
第五,加快沿海建设,优化钢铁布局。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以内陆企业为主,进口铁矿石转运损失和物流成本高。沿海布局只有首钢曹妃甸、鞍钢鲅鱼圈和宁波钢铁等,产能不到全国的5%。沿江钢铁企业主要有宝钢、沙钢、南钢、梅山、马钢、武钢和重钢等,产能不到全国的15%,内陆钢铁企业产能占80%以上。
而且,我国60%的钢铁产能集中在缺水地区,全国71家重点大中型企业中有46家位于省会和大中型城市,钢铁工业发展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和资源匮乏等因素的严重制约。
为此,我国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应遵循加快沿海、沿江适度发展和内地控制的布局原则,内地控制也不是说内地不发展。要坚持调整布局与控制总量和兼并重组相结合,与技术改造和实施重大项目相结合,逐步推进沿海布局和内陆中心城市钢厂搬迁,推动产业科学发展、合理布局。
对于部分地区钢铁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一定要下大力量,严格控制产能的盲目发展。通过布局调整,力争使我国沿海沿江钢铁生产能力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左右,形成结构合理、物流顺畅和与市场资源环境相适应的钢铁工业布局。
> 相关链接